醫食同源,廚房就是藥局
醫食同源,廚房就是藥局
或許有人會懷疑這些理論是否可在今日實踐呢?很可惜的,二戰後科技的進化使世界人口急速暴增,如今的家畜都不是在自然中成長為了短時間內獲得更多肉類的需求,人類利用飼料、圈養方式加入賀爾蒙、抗生素等藥物,使家畜變成「經濟作物」,人類擅自改變生命的韻律,最終也只有承受各種疾病的「惡果」了,只仰賴單一性的飲食生活就是所謂的「偏食」;無論植物或動物,將各部分加以平衡食用的「全食主義」、「以類補類」的信條,是莊淑旂博士研究中醫多年來一再呼籲的真理,「醫食同源」更是歷久彌新、不可偏廢的理論。
而「大腸癌」已經成了台灣癌症排行的第二位,而根據我數十年的研究顯示脹氣是最主要的原因。一般會有「脹氣」都是食物的烹調與個人飲食習慣造成,如油炸、燒烤、用油、調味料、添加物、農藥污染等,都是致癌的殺手。我常說:「廚房就是藥局」,修正三餐的飲食習慣選擇適合自己體質的食材,注意烹調方式就能健康養生。
囫圇吞、吃太快,尤其平日上班的坐姿不良、成天低頭工作乃至於飯後午睡的習慣,這些平時我們忽略的小問題就是造成「脹氣」的來源。要拒絕癌症上身很簡單,只要每天早晚做十分鐘的「防癌宇宙操」就可以避免癌症找上你。將動植物各部分加以平衡食用的「一物全食」、「以類補類」理念,是莊博士研究醫學多年來一再呼籲的真理,這不僅是對生物的崇敬更能提供均衡的營養以預防疾病入侵。而「醫食同源」、「疾病與飲食互為因果」更是歷久彌新的關鍵理論,依照體質與體型來規劃飲食就是帶領自己走向健康的第一步。
莊淑旂博士的飲食觀 |
莊博士記得在日本居留的期間到菜市場買雞肫(雞的胃)時,發現本來應該附著雞肫內側的黃色膜不見了,老闆說:「黃色的膜已經被處理掉了。」我想一定是有人收集黃色的膜去當藥物吧?「不,都丟棄了,那看起來不雅觀所以在出售前都要處理掉。」老闆的解釋令我無言以對。其實我來買雞肫就是為了那層黃色的膜作研究之用呢,在早期雞都是放養的任其在草地上遊走,即使吃了鐵碎也能消化成泥狀排出,這就是全靠雞胃內包覆的那層黃色膜的作用,在台灣一個黃色的雞肫膜能以等同於一隻雞的價格賣出,因為它在民間被廣為利用於治療腹脹。當然那也是指古早時代,現代有大量的飼料雞要收集雞肫膜已不再稀奇,可是集中在籠裡吃著人工飼料的雞隻大概也已經失去了胃的本能吧。
豬的腎臟亦是如此,在日本能賣出去的為數不多這是因為它有腥騷味難以食用。經我調查的結果原來是處理的方法不當,在日本屠宰豬隻時是把腎臟和肉一起冷凍,這個我們稱之為「腰子」的豬腎臟,若不立即處理尿的成分一旦滲入組織臭味就再也無法消除台灣人則屠宰當下,就立即將內臟取出用水沖洗乾淨再另外單獨保存就不會殘餘腥臭味。由於飲食文化的差異,日本人缺乏處理內臟的基礎知識而丟棄了珍貴的內臟;我在日本生活了數十年觀察日本人的食肉文化,他們只吃「肉」的部分其餘的腳、頭、耳、尾、內臟則多數不上餐桌只食用「肉」,等於是攝取到動物的蛋白質和不良的脂肪而已,沒有活用到其餘對身體有益的部分算是「暴殄天物」。長久以後,所攝取的營養會有所偏頗因而造成腸內不良菌增多、多餘脂肪代謝不順、內臟機能受損,積鬱的廢氣便停滯在體內影響氣的正當循環在生物界的食物鏈中,我們人類必須吃其他的生物來維持生命,既然如此我們除了要感謝動植物提供生命外對於犧牲的動植物更是一分一毫都不能浪費,這是我早在二十年前就大力提倡的「一物全食」觀念。全食主義不僅是對生物的崇敬更是我們追求健康的要素。